拆解自卑:「過度補償」導致的「優越情結」

阿德勒在闡述自卑時提到,沒有人可以長期忍受待在自卑當中,於是就衍生出了「補償」的能力,積極面對自卑,想辦法突破困境,無法突破時,也會努力尋找其它可以超越別人的項目。這也是為什麼阿德勒會說自卑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

例如:當老么覺得兄姊的成就難以超越,就會選擇與他們不同的職涯道路,這也是為什麼家族當中的老么往往有些出奇不意的成就;而為自己的身高感到自卑的孩子,也會想辦法讓自己長高,進而發展出打籃球、跳繩等興趣。

乍聽之下,補償行為沒什麼不好,但「過度補償」卻是個問題。

怎樣的補償行為算是過度呢?

我在「冒牌者症候群」的文章中曾經提過,極度不自信的人有時反而會表現得極度傲慢,這便是自卑情結造成的過度補償行為。

這些自卑情結不需問出口,只需要從行為上觀察他們是否一直確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重要性。他們也許會說:「我知道自己很厲害。」然後在舉止之間想凌駕在他人之上,這時他的感覺其實是:「如果我沒有表現出來,大家就不知道我的能耐,就會瞧不起我。」

過度補償是由自卑情結引起的補償行為。如果是因為自卑情結作祟而覺得別人不喜歡自己,就會在人際關係中努力討好所有人,但往往卻因為這些討好行為而引發更多其他的困擾。

例如,一個在關係中感到自卑的人可能會為了引起他人喜愛,不敢表現真實的自己而躲在好勝心之後,態度上就會看似傲慢自大。這不僅會讓別人感到困擾,當事人的感受也很糟,因為這並非他真正想要的,久而久之便找不到自己真實的樣子,也得不到真正的快樂,這又會更加深他在人際關係中的自卑,進而要求自己更加強大,「如果我更好更厲害,大家就會更喜歡我了。」這種扭曲的歸因就會形成「優越情結」。

阿德勒提出,自卑情結會導致優越情結。因為無法接受無能為力的自己,也沒有勇氣克服,所以才會用簡便的方式來解決,也就是沉浸在虛偽的優越當中。團體中好大喜功卻金玉其外的角色,就是有優越情結的人會表現出來的特質。

情結在心理學上就是存在於潛意識當中使人們痛苦的感受,而「優越情結」就是因為太想強過別人而過度用力,表現自大,令人不快。

此外,喜歡炫耀不幸,也是優越情結的展現──不停地強調過去或當下的自己過得有多艱困,當旁人安慰或勸解的時候,就用「你(們)一點也不懂」來使人閉嘴,讓人無言以對或是變得小心翼翼,此時他們就成了特別的存在。有時,透過訴說不幸來讓親友擔心,並以此支配對方的言行也是有的,就像巨嬰一樣以軟弱支配大人。

然而,以自身的軟弱控制他人的人,就永遠無法成為強者。

簡而言之,補償是我們抵抗自卑的原生力量,而過度補償就是用錯的方式去抵抗自卑,進而產生了優越情結。

因此,我們不必完全排斥自卑感,只是需要練習以正確的心態及方法應對。

下一篇文章,我們就會談到如何適度地補償自己的自卑感,以舒適的步調進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若自卑感是你正在努力處理的議題,想走進諮商室與凱特聊聊,歡迎透過以下連結預約時段:linktr.ee/katerina92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