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的事情都做不到?吸引力法則的真相

希望能實現的事總會使自己失望,支持的球隊總是輸球,感情總是失敗。

去年的YouTube神作《山道猴子的一生》讓觀眾唏噓不已的,就是男主角的各種自毀傾向──他愛慕虛榮、視人不清,為博人眼球及讚美而以貸還貸,破壞了友情與愛情關係,最後還失去了生命。

第一任女友的出軌對山道猴子來說,是個重大的人生挫敗。他從此難以信任伴侶,即便他與第二任女友無論是性格還是興趣都相當契合,且對方真心地付出了許多,山道猴子依然無法停止將女友與異性的所有互動都當成外遇的證明。

山道猴子化恐懼為行動,希望女友不是自己所想的「那種女生」,不自覺地以尖銳的態度對待女友。最終使女友疲於照料他的情緒,提出分手。他不知是自己咄咄逼人的氣焰壞了感情,只滿腦子生氣地想著「被猜中了就不敢講話喔?」並因此深信不疑。

他的行為或人格特質,我們或多或少都在身邊的人,甚至是自己身上看見。為何他那麼用力地「過得更好」,拚命賺錢、經營社群與感情,卻總是以失敗收場呢?

主因之一,就是他內心的「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都是負面,充滿猜測與不安全感。

這種「預言」之所以成真,其實是因為人們相信(或期望)事件發生,因此(不自覺地)根據該信念行動,使事件逐漸往預期的方向進行而後實現──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吸引力法則」。

很多時候,事情也許不如我們所想的發生,卻因我們帶著特定的認知濾鏡看待世界,而留下特定的記憶,加深自己就是不幸的印象。

 

下一篇文章,我們仔細聊聊自我實現預言的機制,了解為什麼有些人總認為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會失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