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何而來的容貌焦慮?其實是這四大原因

當我們的容貌焦慮達到一定的程度,開始過度關注身上細微的缺陷(即使旁人根本沒注意到),並因此重複照鏡子、摳皮膚或與他人的外表比較,極大程度地影響社交與身心狀況時,就可能演變成「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女性、青少年及公眾人物都是好發族群。

即便我們生活如常,偶爾透過鏡子看見臉上的痘疤和小腹,還是會忍不住憂心忡忡。這龐大的焦慮與沮喪,究竟是從何而來呢?

1. 自信心不足:

兒時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的不安全依附關係及創傷或霸凌經驗,都可能造成低落的自信心。

過去,嘲弄外貌被當成話頭,後果不被在乎。尤其在青少年時期所經歷的肢體或言語欺凌都在外貌變得更加符合大眾審美後停止,罹患身體臆形症的可能性便會高出許多。

2. 透過檢查容貌形式出現的焦慮:

身體臆形症作為強迫症的一種,經常與社交焦慮症共病。對未知的強烈恐懼使強迫症患者做出許多衝動行為讓自己感到一切盡在掌控中,以減輕焦慮。無論是過度減肥還是整形,都是患者試圖控制身體狀態的方式。

3. 自我價值建立在外表之上:

當自我價值完全取決於他人對自己外貌的肯定,就會對身體的外在變化斤斤計較。因為一旦被否定,個人的存在意義彷彿就不存在了。

有些人具有高度審美的敏銳,體現在藝術、設計或教育領域中通常會有正向的成果;但這樣的苛求若轉向自己的身體,可能就會變成自我苛待。

4. 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

2019年至2020年,Instagram的內部簡報都指出,歐美有三成以上的少女認為Instagram使她們的容貌自卑更加嚴重,焦慮與憂鬱的情緒因此與日俱增。我們透過社群媒體看見了精準捕捉光影與角度並經過大量修飾的照片,將不合常態標準的幻象視為常態,並以此鞭策自己──畢竟,「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必定會有一定程度的從眾行為,而這自然包含在意他人的感受。然而將別人的眼光當成鎂光燈,時時刻刻緊張自己的外貌,這樣的壓力終將使精神崩潰。如果你正因容貌焦慮而痛苦不堪,需要有人理解、抒發這樣的痛苦,請點擊以下連結預約諮商時段,或私訊取得預約方式:linktr.ee/katerina929

 

 

參考資料:

https://newslab.pts.org.tw/video/180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conditions/body-dysmorphic-disorder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in-excess/201508/body-dysmorphic-disorder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