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假亂真的侵入性思維:焦慮其實是對未知的恐懼

凌晨一點半,A仍努力撐開雙眼,坐在床上滑動手機螢幕。

搜尋關鍵字一個換過一個,從Google、Dcard再換到PTT,每個網頁提供的答案都大不相同,A不知該相信哪個好。他感到窒息,胸口緊繃,胃部越來越疼痛。

夜晚越來越漫長。

A與男友相識多年,二人友誼深厚,兩年前正式確立關係。兩人的愛如秋陽一般和煦,像是季節的遞嬗一樣,自然而然便走到一起,沒有戲劇性的誤會、沒有超越驚喜的告白、沒有撕心裂肺的爭吵,一切柔軟而乾淨。

「你們一開始就像老夫老妻,不會很無聊嗎?」一次公司聚餐時,主管開玩笑地問道,當時座上一位女孩正因醉酒而哭訴自己悲慘的情史。女孩的經歷放肆又精采。

A忽然感到有些羨慕,「不過我的人生就這樣了吧」,他想著。

這個念頭成了A接下來幾個月的惡夢。跟男友在一起的時光是如此快樂,但「想要體驗刺激的戀情」這樣的想法卻開始在心底萌芽,這讓A感到焦慮不堪。

這些思想佔滿A的腦海,他覺得自己糟糕透頂,不配合男友這樣好的人在一起,他不斷地查找、探問應該分手的理由、不該分手的理由。漸漸地,他再也無法直視男友,連最輕微的肢體接觸都讓他感到罪惡深重。

二人的戀情與A的理智皆瀕臨崩解。

A正經歷著典型的關係焦慮。

焦慮,是一種對當下不存在的危險所感受的恐懼或憂慮。焦慮讓人無時無刻不處於警戒狀態,陷入思考的困境。曾經,這種精神狀態讓我們的先祖能在遍布猛獸的叢林中存活下來;而今,這種演化的遺產讓我們停不下來地掃描身邊所有「可能」會傷害我們的事物,一刻都無法放鬆。

焦慮最常透過以下三種形式展現:

1. 侵入性思維(intrusive thoughts):

「我真的愛我的伴侶嗎?」

「我會不會傷害我的小孩?」

「如果我得了癌症……!」

因篇幅限制而無法一一列舉,你只要知道,所有的擔憂都不奇怪,這都是你的大腦試圖確保你安全無虞而出現的假設。

2. 身體症狀:

  1. 胸悶所導致的呼吸困難
  2. 失眠
  3. 口乾舌燥
  4. 渾身疼痛
  5. 心悸與暈眩
  6. 盜汗

3. 情緒與行為:

  1. 情緒起伏大,易怒
  2. 物質成癮
  3. 不斷地上網或問親友尋求問題的解答
  4. 過度思考

  

下一篇文章,我們聊聊這個社會對情緒的迷思是如何使我們推向焦慮的深淵,以及日常的飲食與個人內分泌的變化在其中的作用。

 

參考資料:

雪瑞兒・保羅《焦慮是禮物:24個練習,學習自我治癒技巧,擁抱真實的自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