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對當下不存在的危險所感受的恐懼或憂慮。
焦慮最常以三種形式展現:侵入性思維、身體症狀和情緒與行為。侵入性思維帶來的擔憂多不勝數,尤其是對親密與親子關係。身體方面,則有胸悶、失眠、口乾舌燥、渾身疼痛、心悸和暈眩等症狀。其他還有情緒起伏大、易怒,以及物質成癮、不斷上網或向親友尋求問題解答、過度思考等行為。
焦慮的人相信,世上必有一個完美的人或完美的答案能拯救自己。如果當下的情況不在他們所理解或定義的範疇,那就是「不正常」,必須被扳正,必須除去所有雜質。他們難以忍受不確定性,無法接納自己能掌握的事物其實少之又少的事實。
「如果我愛他,怎麼會對這種小事生氣?」
「我若真心喜歡小孩,怎會不快樂?」
主流娛樂市場上的作品給了人們一個逃離現實的機會,許多人於是選擇相信關係中不可以存在任何的質疑或害怕,只要有一點負面的想法就是不忠、就是不愛,於是拚命壓抑那些憎惡的想法,或者就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而不敢細究問題背後的個人需求。
你對戀人生氣,也許是因為他某種說話的方式使你想起嚴厲的父親;腦袋裡閃過傷害孩子的想法,是因為你對為人父母卻慌亂不堪的自己感到懊惱……當看似糟糕的念頭侵入腦海,而我們卻不斷地以自己的思考時間、情緒、含糖飲料餵養牠,牠當然會越長越大。
焦慮是會使我們全身心顫動的感受,因此氣候、低血糖、垃圾食物、酒精、咖啡因與荷爾蒙都有可能是加劇痛苦的因素。雖然我們都知道,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飲食及規律的運動也是穩定情緒的重要關鍵,但我們也能因此好好地審視這些痛苦的指引,仔細聆聽我們內在小孩的呼喊,感受每一個當下。
與當下的恐懼、不確定性、困惑、憂鬱、緊張、擔憂相處,但不澆灌他們,接受這些成分存在於自己的體內以及每一段關係中。具體而言可以怎麼做,我們下一篇文章好好聊聊。
參考資料:
雪瑞兒・保羅《焦慮是禮物:24個練習,學習自我治癒技巧,擁抱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