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這三種思維模式,代表你陷入過度思考了

會後,主管將C留了下來,先是指出了他正在進行的計畫中幾個應當改進之處,接著再告訴他,上次的設計受到客戶極大的讚賞。其實C在聽完主管建議的改善後,就失了魂魄,完全沒有將後頭的稱讚聽進去。

走出會議室後,C懊惱地想著:「這次的素材果然選得不好。」他盯著眼前的電腦螢幕,一邊想著如何更改設計,一邊責備自己:「都花了那麼長時間檢查了,怎麼還是犯錯呢?」越想越沮喪,更不知從何改起,深怕再度被批評。

整個下午,C的腦袋都在各種想法之間猶豫不決,一下子埋頭在案子裡,一下子把所有離職後要做的事都想了一遍。下班前他以倦怠不堪,心裡充滿著自責與沮喪的情緒。

C知道自己不停地鑽牛角尖,他也不想要像這樣卡在一件負面事件當中走不出來,他也想好好放下然後繼續專心工作,但他就是無法阻止自己想下去。

這種沒完沒了地思考一件事,檢視各種事情的走向、解決方法的細節與利弊,然而最終都會跳至負面結論、強化負面情緒的情況,就是「反芻性思考(rumination)」。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改以「過度思考」稱之。

雖然此刻的我們看著C的思路可能會覺得誇張而失真,不知他怎麼能從幾句不帶羞辱的批評推論出自己能力不足,然而當我們的思維模式出現類似的狀況時,恐怕也會因無法以客觀視角看待自己,且難以停止。

過度思考對解決問題其實沒有幫助,反而會平白產生很多焦慮。且如果我們無法識別自省與自責的差異,更會陷入憂鬱與沮喪的情緒。

當你發現自己或身邊的親友出現以下的思維模式,就是該暫緩思考的時刻:

1. 想等待更好的選項:

遲遲不肯下決定,一直等待更多不同的選擇;就算已有足夠的選項,還是想等到更好的,深怕自己做出錯誤的判斷。

2. 不斷審視相同的資訊:

擔憂自己錯失或誤解任何相關資訊而一再檢視早已檢視多遍的東西。

「在檔案寄出去之前我都已經看三遍了,還是覺得很不安心,會不會有哪些地方我漏掉了,好想要拿回來再看一次!」

3. 懷疑自己的決策:

無法相信自己的判斷,即便下了決定也會在不久之後推翻,回到以上的步驟。

過度思考會加重並延長負面情緒,讓我們陷入僵局,無法邁出下一步,不斷陷入過去的後悔與未來的焦慮。但若因此檢討自己,罪惡感又會使我們反芻更多負面情緒,愈發自責、沮喪,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當我們的注意力只聚焦在個人的痛苦時,就會在不經意間將自己孤立起來,阻礙他人協助我們走出死胡同,也很難看到其他可能性。

 

你也經常誤入過度思考的情況,並因此難以停止沮喪的情緒嗎?請點擊以下連結預約凱特的諮商時段,或私訊取得預約方式,讓我協助你走出思考的誤區:linktr.ee/katerina929

 

 

參考資料:

安妮‧博吉爾《別想了,好好生活吧!》

https://gooddoctorweb.com/post/61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