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停止思考一件事的細節、走向與利弊,然而總是得出悲觀的結論,就是「反芻性思考(rumination)」,也可稱「過度思考」。當思路進入死胡同,甚至開始自責沒能解決問題,只會平添許多焦慮,感到憂鬱又沮喪。
我們向親友訴苦時,最討厭聽見他們以一句「想太多」來總結我們的煩惱;可是當角色反過來,我們偶爾也會覺得他們現在最不需要的就是繼續想下去。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深陷腦內風暴時,任誰都難以看透風雨。
為什麼我們會想太多?又是什麼樣的人會想太多呢?
在《別想了,好好生活吧!》一書中,提出了三個使我們過度思考的原因:
1. 好奇心:
渴求知識、總是想找出更多、更好的答案或解決方法的人,可能會「聰明反被聰明誤」,將事情複雜化後被過多可能性綁手綁腳,什麼也不敢做。留下懸而未決的問題繼續困擾著當事人。
「這個計畫太重要了,企劃提的這幾個案子都不錯,但真的沒有更好的嗎?」
2. 資訊超載:
當我們手中握有的資訊多於我們有限的時間與精力能處理的範疇,只會徒增紛擾,使我們不知所措;一旦我們不知所措,就更想依靠收集資料來安撫焦慮的心,或是給自己一個交代。
選項無限,也讓我們對現況有無限的不滿意。
有些受焦慮或憂鬱所困擾的人為了瞭解自己的情況而收集許多資料,但就算多一層了解還是無法平息他們的焦慮,也會因為接觸過多相關資訊而難以消化,症狀加劇。
3. 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者總覺得萬事皆有正解,非黑即白,一定要在每一件事情中找到最正確最有效率的結果,但往往事與願違,因為「完美」與「絕對正確」並不存在,只要思考下去,一定可以產生更多可能性,這也是為什麼就算下了決定,完美主義也會迫使你的腦中重複播映:「假如我那時再想的更仔細一點……」
還有一種常見的狀況,就是後悔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不斷後悔與思量著:「早知道就這樣回他了!」
在這個資訊量爆炸的時代,我們浸泡在焦慮之中,而過度思考就是這交互作用下的產物。
過度思考,不斷回過頭來檢視自己所做過的事,所說過的話,就像是一種折磨,就算結果是理想的,也還是想著自己是不是有更多更好的選項,永遠沒有停下的一天。
我們該如何覺察並跳脫陷入過度思考的狀況,將在下一篇文章說明。
如果你也常越想越生氣、越想越難過,卻怎麼也停不下來,可以點擊以下連結預約凱特的諮商時段,或私訊取得預約方式,讓我協助你走出思考的誤區:linktr.ee/katerina929
參考資料:
安妮‧博吉爾《別想了,好好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