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TSD】造成創傷反應的五個內在因素

C-PTSD患者的創傷被再度揭開時,往往會有以下反應:戰、逃、僵和討好。

「戰」是患者在遭遇類似的場景時,透過言語甚至是肢體暴力以使他人就範;「逃」則是試圖逃離現場或忽視內心被拋棄的感覺;「僵」是放棄抵抗,接受注定受傷的命運;「討好」是在面對威脅時取悅或滿足對方的需求,企圖緩和或阻止對方的情緒反應。

這些行為是患者自我保護的機制,同時也是他們難以正常生活的源頭。

而使他們採取這些極端方式面對壓力的,是以下這些內在因素:

1. 情緒重現(emotional flashbacks):

無意間聞到木質調的古龍水味,而想起曾經對自己拳腳相向的前任男友。

聽見尖銳的笑聲,母親過去對自己惡毒的嘲弄彷彿就在耳邊。

患者潛意識中的創傷經驗被觸發,恐懼、渺小、無助的感受驀然湧上心頭,一股無法自我控制的感覺湧出,不自覺地採取前述4F的保護機制。

2. 毒性羞恥(toxic shame):

認為自己醜陋、愚蠢、令人厭惡,毫無存在價值。將「想做某件事」的衝動視為奢侈,有可能來自於從小個人的想法或需求就不停地遭到照顧者嘲諷、打壓,而延伸出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被允許、都不對勁的羞恥感。

3. 自我拋棄(self-abandonment):

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採取無視或壓抑的態度,以免再次受到創傷。久而久之,內心就只剩下難以言說的悲傷或麻木感。自己都不再支持自己了。

4. 惡性的內在批判(vicious inner critic,或稱內在找碴鬼):

將幼時來自父母或師長的貶低、忽視或虐待的言行內化為對自己的規訓,成人後無論做得再好,都無法抹滅心中強烈的憂鬱與羞恥感。

「你這個無藥可救的白癡!」在工作上犯了一件無關緊要的錯誤時這樣罵自己。

即使主管壓根不在意,但內在咒罵的聲音卻不絕於耳。

5. 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

將「靠自己」當成一種生存策略,即使有足夠的社交能力,也無法從關係中得到慰藉。

能夠在目標明確的場合(例如公司的會議)中侃侃而談,一旦到了較無明確規範的社交場合,就渾身不自在,因為在過去,表達自我的行為只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療癒C-PTSD的過程,無可否認是漫長而曲折,但隨著自我的成長與茁壯的,你會由內而外,開始跟過去沒有當好大人的大人抗衡,找回自由、喜悅和滿足。下一篇文章,我們聊聊幫助自己復原的方法。

  

參考資料:

彼得.沃克《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