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溝通:從冰山理論認識人際互動的關鍵

G的女友在他說出想辭職的念頭時,露出難以贊同的表情。

G訝異地看著女友,不敢相信一直以來總是支持自己的戀人竟在他最沮喪的時候,質疑這個思索再三後才下的決定。

強烈的失望與憤怒襲上G的心頭。他深吸一口氣,「我冷靜一下。」說完,便逕自回到房內關上門,留下挫敗又無可奈何的女友。G知道女友一向沒什麼物慾,在他找到現在的工作前甚至要他別把自己逼得太緊,現在怎會對自己說這種話呢?

G會有此困惑,其實是因為他只憑女友的言詞便決定了她的主觀意念,沒有深入了解這番話背後的苦心。

根據家族治療師薩提爾(Virginia Satir)所提出「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人們的行為和內在就像冰山一樣:冰山顯露在水面的一小部分就像是人們表層的言行,水面下巨大的冰山本體則是由以下四種要素組成:

1. 渴望:人們的動機。包含:愛人、被愛、被尊重及被接納。

2. 期待:滿足我們渴望的具體方法。

3. 情緒:人類的本能反應。

4. 觀點:我們對事物的理解或詮釋,最強烈的觀點為「信念」。

我們看不見彼此的內在,一如我們看不見水面下的冰山,因此我們只能猜想、揣測、自以為是,然後生成衝突。要深入了解一個人,就要透過對話一步步探索與核對,而有效溝通的技巧便能在此時派上用場。

一小時後,G推開房門,望著窩在沙發上靜靜等待著自己的女友。

「其實你首先提到錢,是因為你知道我會因為存款減少而焦慮,不是怕我變成米蟲對不對?」

女友抬起眉毛,略顯驚訝地點頭。G坐到女友身邊。

「就像你接受我所有的缺點一樣,你覺得我如果想進這個領域,就要試著和讓我不快的一切相處,對嗎?」

「我剛剛不是這樣說的嗎?」G看著女友茫然的臉,笑了出來,坐到她身邊,抱著她繼續一小時前未竟的話題。

一場本來蓄勢待發的爭吵,變成兩人情感更加深入的契機點。

會有如此大的差異,是因為G在發怒前便因為對女友的了解而踩住情緒的剎車,冷靜下來好好地溝通。這就是做到了Satir的冰山理論所強調的──關注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和需求,不要僅僅以外在的行為來判斷一個人的意圖。

 

下一篇文章,我們一起認識與自我及他人良好溝通的模式。

 

參考資料:

陳茂雄《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學會了,就能突破內在盲點,達成人生目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