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應對壓力和困難時,可能展現出四種不健康的應對模式:
1. 指責型的人傾向於批評、指責他人,以轉移注意力或保護自己的形象;
2. 討好型的人則過度關注他人,為了維持和諧的氣氛而忽略自己的需要;
3. 逃避型的人會逃避、拖延或扯開話題,以尋求短暫的解脫;
4. 超理智型的人則壓抑情感,只注重理性思考與解決問題。
這些負面應對模式可能加劇人際衝突、限制自我表達和理解,並阻礙個人與他人的連結。
了解這些行為模式背後的情緒、觀點及期待,有助於建立健康且和平衡的關係。試著看進水面下的風景,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人們,便能避免無意義的互相撞擊──
1. 解讀行為背後的情緒:
情緒主導著我們的防衛機轉。
建立情緒的詞彙庫(如:溫暖、憤恨、憂傷等)能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辨識人們的感受。透過傾聽和共情,我們會能以寬容、諒解的態度來回應他人在壓力下的負面反應。
2. 解讀行為背後的觀點:
「觀點」是人們對事物的理解或詮釋,因此在處理衝突時,我們需要釐清對方的想法、信念及價值觀,以建立談話的基礎。「真正聽見對方」,放下自己的成見,接收到對方想要表達的一切。
3. 解讀行為背後的期待:
期待是人們化為具體行為的渴望。
每個人在溝通中都有各自的期待。當雙方僵持不下時,我們可以試著思考:「他這麼做的動機是什麼?」「他希望他的渴望可以如何被滿足?」
我們當然不可能總是順著別人,但有限度地這麼做可以極大程度地改善溝通的效率。
Satir的四種負面應對模式提供了一個框架,讓我們能據此旁敲側擊人們的內在感受與思路。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積極地關愛、尊重及理解的行動。
而正是這些努力,讓我們的人際互動更加順遂,成為彼此的精神支柱與愛。
參考資料:
陳茂雄《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學會了,就能突破內在盲點,達成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