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已經兩天沒有回男友訊息了,這是她本月第三次因為(她甚至不太記得的)瑣事而冷落男友。
M知道自己不該一再質疑男友對她的愛,可她的不安最終戰勝了理智,使她再次逃避溝通。
他們在一起前的曖昧期,M表現得非常熱情,積極地表現自己對他的好感。交往後,男友也確實是個體貼且情緒穩定的好人,不吝於給予工作忙碌的M情緒及實質上的支持,幾乎是M遇過心理上最健康的戀人。
但男友對她愈好、愈加認識M,她就越難以壓抑心中無法言喻的恐懼。
「我真的值得他對我這麼好嗎?」
「他如果認識真正的我,就不會繼續愛我了吧。」
M的心中開始出現純粹出於恐懼而沒有現實依據的疑問。她從半開玩笑地問男友愛不愛自己,逐漸演變成只要男友沒秒回訊息就開始焦慮;而當焦慮達到臨界點時,M便索性關起手機。她的情緒變得易燃易爆炸,一會兒極度需要男友證明他的愛,一會兒又認為對方的只是為了敷衍自己而完全不回應對方。
終於有一天,男友疲憊地告訴M,自己再也沒有多餘的心力應付忽冷忽熱的態度了。她放聲大哭,也有種釋然感,心想:「果然沒人能受得了我。」「看吧,我真的有病。」
同時具有焦慮型及逃避型依戀特質的「矛盾型依戀(fearful avoidant / disorganized attachment)」,又被譯為「恐懼-逃避型依戀」或「混亂型依戀」,因為僅占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口而較少人討論。
矛盾型依戀者因為亟欲與人建立親密,所以在關係初期會表現得相當熱情;然而當兩人關係開始深入後,又因強烈恐懼被否定或拋棄而放大關係中的問題,開始拒絕溝通、製造衝突甚至是抽離情感來破壞感情,回頭加強「我不值得被愛」的錯誤信念。
他們往往希望得到周遭(尤其是伴侶)的肯定,卻又深深地厭惡著自己,不相信自己會被愛,所以一下子明亮熱情又過度討好,一下子憤怒多疑又強硬冷淡──就跟過去的照顧者對待他們的方式一樣,紊亂不堪、難以預測。
研究顯示,許多矛盾型依戀者的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時有時無,經常合併虐待、羞辱及忽視等創傷行為,並因此觸發「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omplex PTSD)」或「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兩者經常共病。
有些「關係強迫症(Relationship OCD)」專家也認為兩者高度相關(可參看我的Reels介紹)。
很多時候,矛盾型依戀者並不知道正被創傷或恐懼所驅使,也就是說,他們行動的當下可能並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因為潛意識裡的自我厭惡而迎合或拒絕他人。
下一篇文章,我將介紹矛盾型依戀者的行為模式,希望能幫助他們與他們的伴侶深入理解彼此。
如果你發現自己或伴侶也有以上的行為徵兆且有改善關係的意願,請點擊以下連結預約諮商時段與凱特聊聊,或私訊取得預約方式:linktr.ee/katerina929
參考資料:
岡田尊司《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