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對愛渴望的矛盾型依戀者:用三個練習走出童年創傷

矛盾型依戀者有焦慮型依戀者對愛強烈的渴望,也有逃避型依戀者對愛深入骨髓的恐懼。

他們因童年所遭受的虐待、羞辱與忽視而將「我不值得被愛」的信念深深刻入內心。對愛有需求是身為人的本能,但卻又不敢接受愛,所以常在感情開始深入或必須做出承諾時抽身,使對方困惑又傷心;害怕受傷的恐懼也不允許他們在他人面前展現脆弱,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變成燎原大火,將小事吵成大事而兩敗俱傷地分手。

很容易提出分手來避免自己再度被拋棄,但其實心裡比誰都還捨不得離開。最可怕的是,愛與傷痛在他們的潛意識中猶如硬幣的兩面,所以會不自覺地選擇有毒的關係。

你也正在經歷以上所述的痛嗎?還是,你正陪伴著某人,希望他可以拋下憂慮,自在地愛呢?

也許你或他,可以試著這麼做:

1. 述說受傷的經驗

沒有被好好訴說過的創傷經驗會潛藏在人們的腦海裡,支配情緒與言行。而口述或書寫就是將創傷經驗召喚出來重整,照料的重要開端。

為了不被創傷的疼痛再度打擊,有些矛盾型依戀者會持續壓抑、強撐:「這哪有什麼?」「我是很堅強的!」但,這是要好起來的必經過程。

然而,過於重大的創傷反而可能在被召喚出來後再度重創當事人(例如:性侵),此時就需要專業人士的介入與引導;伴侶或友人只要能做到積極陪伴,就可以是他們的安全堡壘了。

2. 負起社會角色責任

矛盾型依戀者往往不善於維持人際界線,不是完全將自己交付出去,就是完全閉緊心扉。這是為什麼界線相對模糊的親密關係對他們來說會如此難以經營。

所以分際較為明確的社會或職業角色,有時反而更能給予矛盾型依戀者安定與信心,讓他們在相對安穩的環境中練習建立關係,享受與人交流的樂趣。

3. 擺脫負面認知

因為自我價值的不穩定與不信任,所以在他人給予溫暖的鼓勵時想著:「他一定覺得很煩,這只是表面功夫罷了」,然後默默地疏遠對方;或在得到愛與讚賞時堅定地認為:「我明明就很差勁,這人一定是錯認我了」,並因此心生厭惡,當然會使真心付出的人深感挫折。

所以一定要能看見自己的優點(如果看到這裡,你馬上就想著「我就爛」,代表你需要這個練習)。再瑣碎也無妨,列出成就、特質、善行、專長、享受的事物等等,每天感恩自己的努力:「今天我有好好照顧自己,選健康的食物吃!」

挖掘微小的成功與進步,漸漸擺脫「只要不完美就是失敗」這種非黑即白的思考。

4. 得到認同與自立

即便我們都已長大成人,總還是難掩過去沒有被好好認同與照顧的失落,常會回頭向當年的照顧者索求不曾得到的愛,然後再因此責備無能為力的自己。

現在請試著接納「他們不會改變」的事實吧,天下有太多不是的父母。停留在怪罪階段會讓我們的人生停滯不前。所以,試著與讓你感到不舒服的家人保持距離,讓自己成為自己合適的照顧者,肯定自己、照顧自己、給自己正確的建議。慢慢地,我們就不再會受到那些愛無能者的想法左右,停止自我厭惡與自我傷害。

這些自我療癒的方式也許讓你覺得有點困難,但願意看到這邊,相信你一定很想幫助自己,或是身邊那個他,如果需要專業協助,歡迎點擊以下連結預約諮商時段,或私訊取得預約方式,與凱特聊聊你的想法或計畫:linktr.ee/katerina929

 

參考資料:

岡田尊司《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

琳賽.吉普森《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

彼得.沃克《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