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關係中都會呈現不同的樣貌,影響的因素非常多元,我們是否能與人締交穩定而舒服的關係,「依附類型(attachment style)」就佔了決定性的因素。
但依附類型也不是時時刻刻都會外顯,而是較常出現在親密關係中。尤其是在衝突與摩擦出現時,能不能不帶攻擊地溝通;或在負面情緒出現之後,能不能自處並且恢復,還是陷入其中無法自拔,依附類型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心理學家透過嬰兒與母親互動的模式研究提出了依附理論,首先將兒童區分為安全型依附與不安全型依附,而後以此研究為基礎上發展出成人的依附類型。依附類型的相關研究既廣且深,本系列將會聚焦在成人的愛情關係,也被稱為「依戀類型」。依戀類型不僅僅影響親密關係,也會連帶展現在自我形象、情緒控制、安全感與信任感的層面。
依戀類型主要由關係中的焦慮和迴避程度所劃分的四個象限來區別,低焦慮、低迴避的人是「安全型(secure)」,高焦慮、低迴避的人是「焦慮型(anxious-preoccupied)」(又稱癡迷型),低焦慮、高迴避的人是「逃避型(dismissive avoidant)」,高焦慮、高迴避的人是「矛盾型(fearful avoidant)」(又稱為恐懼──逃避型)。
而依戀類型並不是絕對的,比較像是光譜,在面對不同的人與事物都會有所差異,即便自認或在測驗中測出特定類別,也只是較常出現的反應狀態。
在四種依戀類型當中,內心最多小劇場的該屬焦慮型。
K很討厭自己總被過去的回憶所困。
她無法忘記前任對她的傷害,在與現任男友的關係中總會疑神疑鬼:不斷地想確認男友現在在哪裡、跟誰在一起。她被自己弄得心神不寧,無法專注在自己的工作上。
但真的要說這種不安的出現時間,其實很小就有了。
她彷彿複製了媽媽對於爸爸的控制與不信任,她打從心底認為愛是不穩定的。即便K的前任也是因為她不斷查勤而提出分手,但她就是不能接受前任說斷就斷,她認為一定是別的地方出了錯。從此她更擔心愛稍縱即逝,需要透過不斷地確認與試探及男友再三地保證,才能讓她稍微安心片刻。
父母的教養態度會很大程度地影響依戀類型,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做出不恰當的回應(例如:否定孩子的情緒),或是親子關係出現創傷,孩子就可能對關係抱持著又愛又恨的感受。當關係與愛的想像建築在不安全感之上,同時認為自己是不被接受、認可的,成人後就容易發展成焦慮型依戀。
焦慮型依戀的人自信心較低,需要透過他人的關愛才能確保自我價值,在這過程當中因為不相信自己值得別人喜愛,而會有許多試探行為。
就算獲得讚賞與肯定也會擔心自己不符合他人期望而產生壓力,影響表現,加深自己就是不夠好的信念。
反覆思量自己的狀態與表現,又會造成過度思考,陷入焦慮循環。因此也有研究指出焦慮型依戀的人較一般人容易出現焦慮症、身心症與腸胃疾病。
焦慮型依戀的人總認為自己不夠好到可以被人所喜愛,而缺愛的感受在他們心裡漸漸形成一個巨大黑洞,是伴侶怎麼努力填補也填補不了的。釐清焦慮型依戀的內心狀態之後,下一篇,我們將看到這樣的內心狀態會出現出怎樣的負面特徵。
若以上所述都使你困擾已久,請點擊以下連結預約諮商時段與凱特聊聊,或私訊取得預約方式:linktr.ee/katerina929
大家如果想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類依戀類型,也可以做做看以下測驗喔:https://www.tip.org.tw/aabti
參考資料:
岡田尊司《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