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原發性的睡眠疾病外,不良的睡眠環境與習慣、生活壓力及精神疾患都是降低睡眠品質的要因。這些問題相互交織,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情緒、認知及身體健康。
原發性睡眠疾病和情緒性精神疾患需要專業醫療處理,但睡眠環境與生活習慣都能憑個人意志改善。
這些做法有:
1. 建立規律的作息
每天在相同的時間就寢、起床,即使在週末也是如此。讓身體與大腦逐漸養成「時間到了該睡覺啦」的習慣。
2. 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
根據研究,最佳的睡眠室內溫度為18℃,而床上的平均溫度則落在 30.3℃ 至 32.5℃ 之間。
此外,實驗也發現「微小的亮度」能讓人睡得最沉,大約是窗簾的縫隙透出月光,稍稍可見伸出的手掌的亮度。
枕頭的高度與床墊的軟硬度也要根據身形的需要調整。
3. 限制咖啡因和酒精
衛福部的建議的一日咖啡因攝取量在300毫克以下(約一杯半的中熱美),而咖啡因在人體內的半衰期為4至6小時,所以想藉咖啡提神又不影響睡眠,最好在就寢前7小時就不要再喝咖啡了。
此外,酒精會抑制快速動眼期,其利尿與肌肉鬆弛的效果也會中斷睡眠,反而降低睡眠品質。
4. 培養放鬆的習慣
情緒與身體都要在睡前進入放鬆的狀態。
只有隔天才能處理的事就交給隔天的自己,緊張刺激的劇或小說也不要睡前看。會帶來大量多巴胺的運動留到早上用來提神,讓呼吸、伸展或冥想帶來睡意吧。
建立規律的作息、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限制咖啡因和酒精,以及培養放鬆的習慣,都是提升睡眠品質的有效方法。希望這些簡單卻重要的步驟,能為大家的夜晚帶來充分的休養生息。
參考資料: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8116
https://www.ttvc.com.tw/a-19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