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後,有不少教授都肯定S是個有才華的學生,但有件事一直困擾著他。
每次要交報告的時候,無論成績的占比如何,S總會推遲到最後一刻才匆忙交出成果,好幾次甚至差點開天窗。但S很聰穎,總能壓線交出完整度高又創新的內容,因此教授們幾乎沒怎麼注意到他的拖延問題。
即便如此,S對於自己的行為模式還是感到非常焦慮,希望可以盡快改善。
「我這學期的課幾乎都要交幾千字的期末報告,現在都快期末了,但我連題目都還沒想好,我真的好討厭自己這樣!每次都壓線交件,就算突然看到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也沒時間處理。我希望自己效率可以高一點,不要再懶散下去了。」
但S是真的因為懶惰而拖延課業進度嗎?
事實上,他為了拖延期末報告,反而做了很多額外的事情,顯得異常高效──看書、泡咖啡、整理桌面,看似忙碌,卻沒有一件是他心中的正事。
這也是你的日常嗎?
為什麼我們明明急得要命,卻忍不住一拖再拖呢?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拖延行為不是出於什麼特別的性格缺陷,反而是我們在疲倦不堪,或面對複雜、艱難的事物時調節情緒的方式。此時,我們的身心會接到指令:「先修復當下的負面情緒,長遠的目標或計劃先撇到一邊。」
在什麼樣的狀態或形況下,我們會進入拖延模式呢?
1. 爭取掌控感:
當生活中充滿著你必須完成的事物,你就會覺得自己的人生被剝奪與瓜分。所以你的拖延行為其實是你潛意識中為自己爭取些微掌控感所採取的策略。
由於生活中有許多你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義務在消耗你的時間與精力,使你感覺身不由己,你所拖延的時間,對你而言是你「自己可以掌控」的時間。
你可以列出生活中有多少你無法決定的事情,還有他人施加於你的期待;如果你得到了一張長長的清單,這就有可能是你採取拖字訣的原因。
2. 自我譴責與恐懼他人批評:
其實,很多慣性拖延的人都是完美主義者。
雖然這聽起來相當違反直覺,但對他們來說,比起處理得不好,乾脆不處理反而不會有失敗的風險。完美主義也會讓他們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這些都會讓他們在行動時都會感受到巨大壓力,遲遲不願踏出第一步。
3. 壓力下的爆發力:
也有一些人習慣在有壓力的狀況下做事。儘管他們可能非常討厭這樣的做事方式,但一接到任務,他們還是積習難改,下意識開始拖延。
讓自己身陷危機當中,再把自己拯救出來,用緊要關頭時才會出現的爆發力當作自己做事的動力,也是他們保持活力的一種方式。
4. 誤判情勢:
拖延還涉及了對時間與自身能力的掌控程度。程度不佳就會誤判情勢,以為自己游刃有餘,於是決定先擱置再說,但其實自己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完成工作。青少年就很容易錯估時間、高估自己的能力。他可能覺得今天的作業只需要一小時就完成,於是選擇先滑手機,卻沒想到這些作業量需要花到兩、三小時。
除了被期限追著跑,拖延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比大部分人所想的更大,不能輕忽。
下一篇文章,我便會說明拖延可能帶來的心理問題。
你也正被無法克制的拖延行為困擾,總是在期限邊緣痛苦掙扎嗎?
需要的話,歡迎來找凱特聊聊:linktr.ee/katerina92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