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是因為很自卑?

你覺得身旁總有發展得比你更好的同儕或後輩嗎?

從小到大,你都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嗎?

每個人身上總有一些你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如:身高、外表,家世等等,如果這些客觀事實不如旁人,就會讓你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感到自卑不已。

自卑,在德文當中是由「價值」、「較少」、「感覺」所組成,也就是感覺自我價值低落,不如別人。

為什麼自卑會存在呢?

阿德勒認為在嬰幼兒時期的我們十分弱小,要依靠他人存活,導致每個人的內心開端皆為自卑,認為自己是脆弱而無能的,永遠無法超越眼前的兩個巨人(爸爸與媽媽)。

談到自卑感,我們一般都會聯想到:自卑就是心裡的惡魔,無時無刻尖酸刻薄地對你喊叫:「你做不到」、「你就是這麼爛」

這些聲音也在我們的心裡挖一個洞,讓我們不斷地想做些什麼把它填補起來,造就我們不斷向前奔跑,不敢停下腳步。

但其實這些都是對於自卑的誤解。

自卑,在阿德勒學派中其實是是中性的存在,更是人前進與成長的原動力。

 「因為我沒什麼背景,也不特別聰明,所以我要更加努力。」

「這個網美也太漂亮了吧!我也要跟她一樣用心打扮。」

這些想法雖始為自卑,但也是推進我們改變的動機,成為更好的自己。

而「自卑情結」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使我們認為人生因自卑而充滿阻礙的,其實是「自卑情結」,而不是自卑本身。「自卑情結」會化為各種人生的阻礙,因為人們不認為自己可以打敗這些困境,於是引發各種問題行為來因應與補償自卑的感覺。

例如:無法在工作中獲得肯定的人,開始對身邊的人頤指氣使,藉此強調自己的地位與重要性。

簡單來說,這就是錯用自卑的結果。

自卑情結在不同年齡層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基本上都是軟弱、抱怨、不作為等等。

在青少年時的表現為:情緒起伏大、容易放棄挑戰、認為自己再怎麼努力都不如手足或同儕、也會常常抱怨大人沒有善盡照顧義務。

 成人則轉而在職場上推卸責任或是過度誇大自己的成就,在親密關係中也容易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深怕只要被人抓到把柄,別人就會知道他其實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而這些都是他的自卑情節在作祟。

 老年階段的表現為自怨自艾,很難肯定自己過去的成就,認為這一生總是身不由己,如今的結果都來自他人不好的對待。

自卑情結也會隱藏在表面的因果關係之下。

例如:「我沒有女友一定是因為我不好看。」這種錯誤的歸因就是「自卑情結」。因為不願付出努力,而給自己一個無懈可擊的藉口──「都是現代女人膚淺,只會看外表,如果我長得帥一點,要什麼女人沒有?」

 而忽略了其實沒有女友有很多原因,可能是沒有花時間認識女生,或是在人際互動上有需要改善之處,又或者是他根本害怕進入親密關係,所以在潛意識當中讓自己保持單身。

阿德勒認為,我們沒有做到的事,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要做到。

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躲在自卑情節之後,不斷想著,「如果……,我就可以……。」

但其實只要扭轉這個想法,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自己決定,自己改變,你會感受到人生就在自己的手中。

總地來說,自卑人人都有,它是人類前進的原動力,而自卑情結卻是前進的阻礙,會讓你無法好好正視自己的人生問題。

  

下一篇文章將詳細聊聊我們如何正確讓自卑變成人生的原動力,最重要的是,如何擺脫自卑情結的束縛,拿回人生主控權?

 

若以上的文章使你心有所感,想走進諮商室與凱特聊聊,歡迎透過以下連結預約:linktr.ee/katerina92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