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將我們的內在小孩分為五類──敏感纖細的「創傷小孩」、渴求關懷的「孤單小孩」、自卑不安的「貧窮小孩」、看似傲慢實則脆弱的「神奇小孩」及抗拒長大的「永恆小孩」。
每一類,都是一種傷口,在認識傷口的本質後,學著像一位溫暖而正直的大人一樣照料自己吧,因為你就是自己的那位最重要的大人:
1. 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
在你心目中,一個良善的照顧者會為當年的你做些什麼?將因痛苦而放聲大哭的自己想像成一個孩子,將理智、成熟的自己當成一個完整的大人。
與這個照顧者對話,表達你的感受和需要,你可能會更加理解當年父母的難處,或者認知到他們的行為其實比你以為的更糟糕。
「我希望他們能告訴我,我已經盡力了。」
「你已經盡力了,沒關係的,好好休息吧。」
用你期望的方式,療癒疼痛多年的自己。
2. 強壯你的內在父母:
一個強壯的大人會懂得,自律來自適當地放鬆;他了解世界上存在著惡意,卻仍由善良運行;以智慧的方式愛人。請相信這個大人,也就是你的理性能夠幫助你。
「我很害怕,可是我知道我能聽你的。」讓自己依靠自己,相信自己,這麼做能幫助自己建立自信,對自己的生活更有掌控力。
3. 接納並感受內在小孩:
讓內在小孩感知世界,但把決定的權力交給你的內在父母。
我們不可能總是順著自己,卻也不可能時時壓抑。所以去感受並接納內在小孩,才能讓理性的自我得以出來。
我們總會有不喜歡成人的決定的時候,顧全大局總會委屈小我,但你知道在未來的某個時刻,這個正確的決定會帶給你益處。而大人的責任就是傾聽、陪伴、支持與作為。
「我做不到!」
「我試過了,可是……!」
看到這裡,心中難免會這麼想吧。
然而請記得,這是來自受創的內在小孩的喊叫。他會認為自己無法獨力完成想完成的事,其實是過去的照顧者不曾給予適切的肯定。從現在開始練習,以書寫或繪畫的方式,將內在父母與小孩具象化,進行人生的角色扮演。
我們都是在扮家家酒的過程中學著當大人,這是一場為期一輩子的快樂練習,練習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