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心病】孤寂帶來的危害

這場大疫,讓世界了解到寂寞(lonliness)所帶來的危害可以有多巨大。

千言萬語,綻放的笑容,以及溫暖的擁抱,全都濃縮成一則則毫無情緒起伏的短訊與制式的貼圖。

物理距離和網路速度雖延緩了衝突升溫的時間,卻也導致我們難以立即承接到彼此的傷心。我們的情緒張力在一次次的斷訊下增加,曾經一個吻可以解決的問題,成了幾個小時都不一定能處理好的感情危機。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將寂寞定義為: 「因感覺自己好像獨自生活而感到痛苦與不適」。

當你和早已失去熱情與共通點的伴侶塞在小套房隔離,即使兩人坐在同一張床上整天,卻依然覺得無人理解,孤單的感受仍是成立的。

而獨立則代表了個人的自由與無限可能,且願意擔起所有的苦痛。這和寂寞有著根本上的區別。若在酒吧裡獨自享受調酒比起和不熟的同事一起去KTV更能帶給你更多的樂趣,那你便不是孤單的。

一個人需要多少朋友才能避免孤獨感沒有定數,因為這不僅取決於人們所處的人生階段,也取決於個性——外向的人透過社交活動獲取情緒能量;而內向的人則更需要獨處,太多的交際活動使他們感到疲憊。然而,無論外向或內向,都有可能感到孤獨,並需要穩固的人際關係來獲得歸屬感。

重點不在於親友的數量或社交頻率,而是互動的品質和感受。

沒有穩固的人際關係所造成的空虛感,不但會導致種種情緒、物質濫用、肥胖等問題(透過刺激物或食物緩解焦慮),嚴重者更會導致暴力傾向,甚至是自我傷害行為,失去性命。

在台灣,為了紓解民眾因疫情所累積的憂鬱與焦慮情緒,衛福部開放了過去對遠距諮商的種種限制。而日本首相菅義偉甚至因此增設「孤獨事務大臣」和跨部門的任務小組,負責處理因孤獨所導致的社會問題,如繭居、貧窮及輕生等等。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那》

 

每個人的孤寂也有著不同的面貌,讓我們在下一篇文章一起聊聊。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7697

https://fairiesheart.com/2021/07/05/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591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