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買買買?強迫性購物其實是應對壓力的一種機制

「這次又買了什麼啊?」便利商店店員一看見F拖著疲憊的身體踏進來,便直接輸入他的手機末三碼查找商品。F尷尬地笑了笑。

「真的很有錢欸你。」店員一邊刷條碼一邊揶揄道。

F渾身一僵,一股深深的羞恥感襲上心頭。這是F這週第四次到店取貨。當店員將紙盒遞到F眼前,他馬上就後悔了──他買了一盒漢方足浴包,然而他那小小的雅房連臉盆都難以放平,哪來泡腳的機會?F沒有回答店員,逕直地走回租屋處,那些無聊的玩笑刺耳不堪。

F知道自己只是將自己無力控制購物欲的怒火發洩在店員身上。F與男友從大學交往至步入社會,兩人的職涯發展卻大相逕庭。F畢業後一直在同一間廣告公司當設計,年資一點也沒有反映在薪資上;而男友卻從基層業務一路升上部門主管。漸漸地,男友對F的「不求上進」越來越不滿。

F備感壓力。

F原非勤儉的人,一開始他總是告訴自己,他所買的東西都有「紓壓」的功能。然而F漸漸發現,清空購物車的動作比他所買的東西更紓壓,紙箱的粗糙的手感與塑膠封膜的氣味似乎比內容物更讓他感到興奮……直到現在,他抱著一盒完全用不上的足浴包,環視房內滿地尚未拆封的商品,想著下個月的帳單,以及無法自制的自己,忍不住落下淚來。

對焦慮不堪的F而言,長期持續的「強迫性購物(Compulsive Buying)」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應對機制,也就是成癮行為。

即便感到深深的內疚,強迫性購物者依然難以壓抑花錢的衝動。因為購物不僅滿足了他們的物質需求,也是他們調節情緒的手段──按下「送出訂單」的當下,那短暫的快感讓他們能暫離沉重的生活壓力與焦慮,慰藉情感上的空虛。

當然,這種短暫的情緒滿足必然伴隨著財務和社交問題的惡性循環。

當花費超出負擔能力時,往往不僅影響到個人的經濟狀況,也可能造成家庭關係的緊張。

許多人家中都有負債累累的父母或手足,沒有人理解他們為何就是無法停止購買行為,氣他們即便房裡未拆的玩具模型已堆到一人高(還不只一堆),衣櫃也滿得合不上,還是要買到每月都要和其他家人伸手要吃飯錢。

尤其,當他們對購物的著迷程度遠超對人際互動的需求時,不知他們內心究竟何處闕漏的我們往往也無從幫起。只能互相告誡要遠離這樣的人,並大聲斥責他們的懦弱。

 

下一篇文章,我們聊聊強迫性購物的成因,一起聆聽這些行為背後沉重的呼救。

 

參考資料:

https://shorturl.at/gvEJP

夏一新《躁鬱狂潮:改變心情:迎向美好人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