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性進食】四個方式不讓情緒主導飲食

當我們在飢餓以外的時間,為了提振精神、安撫情緒或填補內心空虛而吃東西,就是「情緒性進食」。

此外,因現代精緻、美味,且飽含油、鹽、糖的垃圾食物容易使人成癮,我們就又更難以戒除這種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情緒性進食所導致的健康問題可能間接促成「外貌焦慮」以及難以自律的「無力感」,加劇原有的負面情緒。若因此自暴自棄,再度藉著吃來撫慰受傷的自己,就會形成難以斷開連結的惡性循環。

當你發現自己即便不餓,還是會難以節制地吃下許多垃圾食物來緩解焦慮,導致身體不適及心中無限的懊悔,也許就是時候改變飲食習慣了。

既然一味地自責對解決問題沒什麼幫助,我們還能為自己做些什麼呢?

1. 自我覺察

當你感覺想吃東西時,先專注在當下身體的感受,想想:「我現在餓嗎?有多餓?這是突如其來的渴望,還是我真的需要食物?」

有意識地專注在自身狀況,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停止。自我對話就是自我覺察的一種方式,可以幫你阻斷衝動,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如果沒有自我覺察就會進入「自動導航」,餓了就衝去吃,吃到撐,吃撐了又後悔的循環。

小提示:真正的飢餓通常是漸進式地發生,不會忽然出現。忽然出現想吃的衝動,通常都是情緒所驅使。

2. 不自責、不催促

喜歡好吃而罪惡的食物是我們的天性,吃這些食物並非軟弱或無法自律的代名詞。

當這樣的念頭或行為出現時,我們可以問自己:「你還好嗎?發生什麼事了?」想想我們的身體是否正試圖告訴我們什麼,不要跟著焦慮一起罵自己,讓情緒更加糟糕。

即便我們認真想吃得更健康,也不可能馬上便戒掉所有精緻澱粉或含糖飲料(連諮商師自己都難以做到了……),不必為了一次破戒就開始喪氣。我們只要適時的提醒自己:「我吃得比以前更健康了」,在自我鼓勵下才會慢慢進步。

3. 專注於眼前的食物

吃東西時,專注在眼前食物的色、香、味,以及自己對食物的感受。每一口都細細品嘗,不要邊滑手機或是邊工作邊吃東西,常常這樣會讓你吞下什麼也不自知,大腦沒有接受到吃下食物的滿足感,就會讓你吃完後感到肚子很飽,心靈卻很空虛。

讓吃成為生活中的重要儀式,不要囫圇吞棗,直到吃下過量食物才開始難受。

4. 透過吃以外的方式照顧自己

當我們覺察到自己是為了使當下的情緒好過點而吃,可以先想想,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渴望,有沒有別的方式能抒發情緒或放鬆心情(例如:泡澡或早點睡)?

雖然吃東西是讓自己開心最簡便的方式,但懸而未決的人生議題並不會隨著蛋糕一起被消化掉。

你也正努力不讓情緒主導自己的飲食方式嗎?

有沒有什麼特別方法特別有效?歡迎分享在留言處!

如果情緒性進食使你困擾不已,希望可以有所改善,請點擊以下連結預約諮商時段或私訊取得預約方式,讓凱特陪你一起面對這個課題:linktr.ee/katerina929

 

 

參考資料: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953820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