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管理】為什麼我們容易對某些情緒避之唯恐不及?

你也會在自己因失戀而沮喪到難以下床,或被高壓職場逼出焦慮症時,這樣告誡自己嗎?

你總是對擁有負面情緒的自己自責不已嗎?

許多人面對傷痛或憤恨的方式,是忽視、壓抑,使用各種成癮物質麻木自我;又因不願失去快樂而乾脆閃避可能使自己快樂的事物。

對種種情緒反應避之唯恐不及。

但情緒是使人類通過物競天擇挑戰的重要本能。每一種情緒的產生都有演化上的意義。

喜、怒、哀、懼是四種普世的情緒,不分國族人種。遠古人類在面對掠食者時所產生的恐懼及失去同伴的哀傷,驅使他們想方設法逃離危險,憤怒則帶來反擊的力量,與他人共處時的喜悅是形成群體、互相保護的基礎。

直到現代,情緒的平衡依然是維持人際關係及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這也是情緒管理的真諦。

然而在整體社會文化及家庭教育的影響下,許多人都誤以為「管理」情緒就是「按耐」情緒,理應與「感性」相輔相成的「理性」壓倒性地在社會中勝出。

但情緒不會自然而然地消失(畢竟,我們得記住恐懼才會遠離掠食者),未經疏導的情緒最終都會潰堤,造成災難。我們常會用「理智斷線」來形容憤怒達到頂點後難以收拾的情況;或是「沉浸在悲傷中無法自拔」來描述內心沉沉的哀痛──這都是情緒沒有被好好地照料並輕輕地放下的後果。

在好好地照料並輕輕地放下我們的哀痛、憤怒及憂懼之前,我們需要先探究自己的情緒盲點,了解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也就是前文所述的「理智」、「指責」、「超理智」及「打岔」。

 

下一篇文章,一起來聊聊造就四種行為模式的四種情緒模式吧。

 

 

參考資料:

陳茂雄《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學會了,就能突破內在盲點,達成人生目標》

彼得.沃克《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