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情緒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因成就被父母認可而高興、被拖後腿的同事弄得怒火中燒、在失戀後痛哭流涕,這些都是正常且應被接納的情緒反應模式。
但許多人並非如此。
「情緒模式」指的是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一再出現的情緒反應。一般而言,我們的情緒會如上述的環境或人際關係變化而波動,但部分人的情緒變動並不尋常:
1. 對刺激的反應與常理相反:
正向的事物竟導致負面情緒,而負面的事物卻沒有引起負面反應。
例如:當暗戀許久的男孩跟自己告白時,不但沒有感到開心,甚至產生了恐懼、噁心的強烈感受;被上司無理地指責後情緒絲毫不起波瀾,猶如沒有情緒一般麻木。
2. 情緒的波動不成比例:
與情人一點瑣碎的口角都能使自己大受打擊,甚至幾天無法和對方說話。情緒波動的幅度與時間都不同於人。
而這些不尋常的情緒反應又直接造成了不一致的行為模式:
1. 哀、怒→討好
太為人著想或害怕衝突的人,心中的委屈往往無處發洩,演變為深沉的憤怒或不被看見的傷心。
2. 怒→指責
透過指責來指使他人或逃避責任的人因為不敢面對心中的愧疚或難受,而將問題甩到別人身上,久而久之,便不知如何展現脆弱,心中充滿憤怒。
3. 麻木→超理智
超理智型的人經常認為「感性」不但會阻礙解決問題,有時甚至就是問題的本身。因此慣常壓抑心中所有的情緒,認同理性為上的原則。
4. 喜→打岔
害怕所有負面情緒的打岔人只願意讓人看到自己活潑有生氣的一面,或是自己根本也不想面對內心的痛苦,所以總是以插科打諢的方式迴避處理問題的責任。
想要停止這種不一致的情緒與行為反應,我們必須先學會面對、接受並處理情緒。
情緒無分好壞,都是重要的存在。將事件所造成的情緒指認出來後,釐清自己渴望的處理方式,並接納這個過程帶來的不適,才能冷靜地處理,而不是憑著本能行動。
下一篇文章,我們一起練習放下負面情緒的方法。
參考資料:
陳茂雄《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學會了,就能突破內在盲點,達成人生目標》
彼得.沃克《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