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經歷童年情感忽視的成人找不到創傷感的源頭,是誤以為只有顯性的虐待,如毆打、謾罵才會造成成人後的心理問題。
事實上,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不將他們視為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感受,這種隱性虐待的嚴重性不亞於打罵。
此外,不是只有貶低孩子與否定孩子的行為是情感忽視,過度擁有自由對青少年而言也是不健康的。因為青少年需要透過衝撞父母來學會承擔責任、做出正確的決定並練習控制自己,成人後才能擁有健康的情緒與關係。
述情障礙──失去展現脆弱與建立連結的能力
兒時的情感與需求遭到忽視,會使孩子的情緒智力與關係智力成長停滯,無法理解或管理自己的情緒,遑論從他人的愛中受益;沒有被辨認或表達的情緒雜亂如麻,形成毫無緣由的空虛、罪惡羞恥及憤怒的感受。如果你或身邊的人正經歷以下的狀況,也許就需要專業協助,好好地「回憶」過往:
1. 無緣由的空虛感
空虛不像憂鬱與焦慮 如此顯而易見,比較像是情感上的麻木,讓你像是局外人一般看著這個世界。因過去沒機會或不被允許表達需求或感受,而與自我失去連結,越來越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也許會用一些發洩式的活動來「填滿自己」,像是酒精或是 #派對,但這些追求刺激的行為結束之後又會讓人更加空虛,進而質疑自己存在的意義。
2. 拒絕依賴他人:
依賴的反面是獨立,而不是拒絕依賴。因為害怕著依賴他人,極力避免向他人尋求協助,也慢慢地失去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無法 #付出 或接收 #愛 與關懷,這就是因為情感忽視而拒絕依賴的模式。「不要問,不要說」是他們奉行的準則,喜怒哀樂,成功與失敗都不能拿來分享,因為從小到大的經驗都是沒有人會在意。
3.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由於從小就被期待或要求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而失去辨認人我界線的能力──對他人交付的事物全力以赴、百般討好,卻壓抑、忽視甚至苛責自己的期望。犯錯會使童年情感忽視的受害者感到極度地不安,因此他們不容許自己犯錯,且經常對自己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而感到憤怒焦慮,但這些要求卻通常高得不合理。
4. 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
遭到情感忽視的人通常對自己有較低或偏離事實的評價,沒有成人該有的細緻。無法客觀看待自己的優缺點,主要是因為不安全感作祟,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需要透過一層包裝來面對世界。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了解十分空泛,不認識自己的興趣、渴望與極限。
5. 罪惡感與羞恥感:
由於從小就因擁有自己的情感而被大人忽視甚至責備,所以認為這是一種難搞與不乖的特質。長大之後依然會覺得情緒是一個負擔,對自己有生氣、焦慮與不安的情緒而感到罪惡與羞恥,且極力想要掩蓋。
童年情感忽視往往是成人後多年,才能透過拼湊回憶裡的線索後慢慢發現,因為「忽視」難以作為虐待的證據。
一旦覺察到兒時究竟發生了什麼,就能知道自己的痛苦不是自找的,而是來自幽微的不當對待。所以請別再跟自己說:「我到底有甚麼問題?」你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人自然而然的情緒體驗。
下一篇文章將談到療癒的方法,希望受傷的你或你親愛的他,都能養護出給自己的愛,建立兒時沒有建立的親密。
如果此刻的你們需要凱特同行,可點擊以下連結,預約凱特的諮商時段,或私訊取得預約方式:linktr.ee/katerina929
參考資料: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8216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0296
彼得.沃克《#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