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情感忽視】成為自己內在父母的三個練習

童年情感忽視會導致兒童失去理解或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遑論從他人的愛中受益、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沒有被好好地指認或傳達的情緒雜然無序地累積成毫無緣由的空虛、罪惡、羞恥及憤怒的感受。

由於大眾(包含倖存者)對虐童多半抱有迷思,認為只有打罵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因此受到憂鬱或焦慮等情緒疾患所困擾的倖存者難以回溯病源,推遲療癒的時機。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或身邊的親友是否正被童年情感忽視的陰翳所籠罩,可以試做以下量表:t.ly/qDIc

若結果顯示現在的你或親愛的他從小遭受情感忽視,除了尋求專業的協助,也能透過以下的步驟慢慢整理自己,走出黑暗,成為可以滋養自己的內在父母:

1. 與挫敗的自己溫柔對話:

世界的運作不若大人的命令,非黑即白、按部就班地進行。一時的挫折或錯誤不等於全然的失敗,不必代替他人過度譴責自己。破壞性的憤怒只會損耗人生。請被自己打破過去的「負面自我對話」,溫和地鼓勵自己、接納努力的成果:「這次的表現不如預期,但你盡力了,在很多地方你也已經做得很好,這樣就夠了!」

2. 練習辨認情緒:

這是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最難的人生功課。

情緒豐富了我們的生命,甚至是我們動力來源,拓寬我們理解世界的深度與廣度;與他人健康的情緒連結也能幫助我們抵禦空虛感及存在性焦慮。我們首先必須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情緒,包含負面的感受。可以試試以下的練習:

辨認並培養正面的情緒,自然能使我們過得更加愉快;而當我們清楚認知到什麼樣的情況會觸發我們的負面情緒,就能精準地避免自己陷入同樣的情況,或者成熟地告訴自己:「我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無助的孩子了,我有所選擇。」進而做出適切的行動。

3. 以自己的需求為優先:

我們只有在自己的情緒穩定時,才能更有效地去幫助別人,並將好的能量傳遞出去。

確認自己的極限與感受後,試著拒絕那些使你筋疲力竭的事物,尤其是損耗你個人心力的期待或要求。將力氣用於培養與食物的健康關係、規律運動以及興趣上。好好對待自己其實很簡單。

人生很漫長,經歷得多,需要練習放下的也多。

放下,不代表原諒過去的虧待,而是選擇將憎恨與傷痛的力氣,用在使現在及未來的自己過得更好的事物上。過去的大人忽視我們正常而自然的需求,使我們長時間無法認識自己、照顧自己;但我們終究長成了比他們更有覺察的大人,能夠代替他們撫慰那個疏於照料的內在小孩。

如果你需要凱特陪伴你練習如何撫慰內在小孩,可點選以下連結預約諮商時段,或私訊取得預約方式:linktr.ee/katerina929

 

 

參考資料: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8216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0296

彼得.沃克《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