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情障礙者的認知能力和一般人無異,他們會對外在的人、事、物產生情緒,只是他們的大腦難以覺察或處理。這些情緒往往會以憂鬱、憤怒或焦慮等形式爆發,所以許多敘情障礙者會給人反應過度、行為輕率的印象。也因為無法理解他人的感受,所以經常覺得自己與世界有著極大的隔閡。
無法宣洩的負面感受會被身體身體吸收,形成肌肉疼痛、失眠、心悸或腸躁症等症狀。
這些莫名其妙的病痛,其實是內在小孩的求救。
他需要我們探索自己的身體,藉由「感覺」肉身的不適,來確認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我們可以這麼做,來重新連結身體與心靈:
1. 了解情緒的作用與價值:
透過情緒,我們能夠了解自己的熱情所在,並避開使我們受傷的事物。唯有跟隨心之所向,我們才能找到使自己快樂的方法,例如:找到喜愛的工作或想保護的人。
2. 學著辨認自己情緒:
練習單純地「感受」而不批判。不要因為對愛人一時的失望,而認為自己是個糟糕的伴侶。注意自己對事物的直覺,並帶著純然的好奇自問:「為何我會這麼想?」我們會因此更加認識自己。
3. 接納自己的感覺:
唯有不批判自己的感受,才能釋放焦慮。當我們越想撲滅惱人的感覺,就越感到無所適從。
電影《我是千尋》裡有句話:「不要掙扎,就會自然浮起來了。」當我們接納這些負面情緒的存在時,就告訴自己:「我現在很難過,但是沒關係,那就好好難過吧。」便能享受情緒上的自由。
4. 表達自己的感覺:
即使說不清楚也沒關係,可以藉由觀摩他人,感受自己是否也有類似情緒,並慢慢地練習表達出來。你向他人述說且展現脆弱的同時,也傳達出了你對他們的信任和愛。這便是關係深化的開始。
5. 運動:
瑜珈或重訓等運動,都是強迫自己將注意力放在對身體的控制與感知,你會知道自己為何疼痛、何處疼痛,更強壯,更喜愛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的麻木是出自於恐懼,因為我們太過害怕蝕入內心的痛苦。然而,唯有直面傷痛,才能開始照料痛苦,並從創痛中復原。
對於因兒童情感忽視而產生敘情障礙的成人,現在,就是我們愛回自己的時候了。
參考資料:
http://www.wenwuhui.net/374-2019-03-19-06-30-45
鍾妮斯.韋伯《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