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情結──為何我們對過去戀戀不捨?

大家多少都有陪爸媽看瓊瑤連續劇或聽老歌的經驗吧?

小時候的我們幾乎都難以理解,為什麼父母可以看同一部劇、聽同一首歌十幾二十年都不膩。但是現在的我們也和他們一樣,串流音樂APP一換到王心凌的歌,就不禁抬頭看著牆上的海報一起唱;《甄嬛傳》刷到每句台詞都背得滾瓜爛熟,甚至說得出那些台詞出現在第幾集的幾分幾秒。

追劇的同時,我們打開一包小時候非常喜歡的零食,卻驚覺味道不再美好,對品牌偷改配方感到氣憤不已。但是,改變的真的是配方嗎?

我們逐漸長大、老去,品味卻停留在我們最青春洋溢的時刻。為什麼歌聽來聽去總是那幾首最好聽?就連零食似乎都是小時候吃過的更美味?這種對過去戀戀不捨的情緒,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也就是「懷舊情結(nostalgia)」。

懷舊情結是對過去的某個人物、物品、地方甚至整個時代的思念或回憶,所抱持的眷戀之情。

人類的記憶機制相當複雜,除了維持日常行動的「非陳述性記憶(nondeclarative memory)」,還有儲存主觀經驗的「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當我們學會游泳後,就不再需要一再提醒自己如何擺動手腳,而是自然而然就能動作起來,此時動用的就是非陳述性記憶;而我們抽筋溺水時感到的疼痛與驚慌則會儲存在陳述性記憶中。

也就是說,事件發生的經過與當下所產生的情緒是分不開的,且受到後者極大的影響,有時甚至會到了扭曲的地步。這也是為什麼童年時的創傷經驗經常主導了我們成人後的人生──當事件所造成的情緒太過強烈,就會深深地刻在我們心中,當下特別的情緒使得我們對於這段記憶印象深刻,如果類似的情節重現,可能會讓我們回憶湧現,化身當年的孩子動彈不得,無法用成人的方式來看待或是解決此事。

反之,過去美好的經驗也可能透過情緒的濾鏡被放大,留存在我們心中,成為現在的信心基石。而且有研究指出,回憶與想像未來所牽涉的「預設網絡(default network)」會支援心理模擬能力,也就是說,懷舊的心理機制,還能讓人想像或拼湊出不曾經歷的(理想化)過去。童年時期感受到的純真與快樂,就像美化那個年代的濾鏡,就算我們不曾經歷,也會覺得過去的某些時刻就是比較美好。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的懷舊情結會越發強烈?而這個心理機制又如何影響了我們個人的生命經驗及整個社會?我會在下一篇文章回答這些問題。

如果你總覺得自己的行為隱隱被你無法辨認的情緒所牽動,而你希望凱特協助你指出那些情緒,可點擊以下連結,預約凱特的諮商時段,或私訊取得預約方式:linktr.ee/katerina929

 

 

參考資料:

https://terms.naer.edu.tw/

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10532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lifetime-connections/202208/nostalgia-can-be-superpower-builds-confidenc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