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恐懼症」,顧名思義,就是由承諾所導致的恐懼。有承諾恐懼症的人容易對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感到悲觀,也渴望自由,因此會迴避給出確切的答案,且不敢為人與事負責。
而這恐懼並非憑空出現,而是由各種因素造成的,可能包含社會狀態、個人創傷與家庭因素。只要我們能了解對於承諾的負面信念從何而來,就有改變敘事、改變現況的機會。
承諾恐懼症的成因有那些呢?
1. 社會變遷
文化與科技發展大大影響了我們對待愛情和工作的方式。當代社會有太多機會、選擇與資訊,新聞看完可以滑IG,膩了就看PTT,動動手指就可以換掉交談對象(例如:交友軟體、通訊軟體)。簡而言之,擁有越多選擇,就讓我們越難做出選擇,也越難穩定下來。
2. 過去的糟糕經歷
目睹父母的不良互動,或親身經歷一段心碎的關係,如果沒有好好處理,走過這段經驗所帶來的衝擊,很有可能開始迴避關係,而這迴避有時連當事人都沒有意識到,漸漸發展成承諾恐懼症。
3. 怕傷害到別人
他們在關係中往往預設了伴侶對自己的期待,當他們覺得無法滿足伴侶的需求,就會自我譴責,他們也對於自身狀態有錯誤認知,覺得只要跟對方再靠近一點,對方就會對他們失望或是失去興趣,這些認知就讓他們面對感情時壓力過大而選擇逃避。
4. 不想放棄自己的獨立性
有些人雖不想孑然一身,卻也不願與伴侶一起體驗「真實」生活,真實生活是充滿衝突與矛盾的。他們偶爾也想要陪伴,卻不願在伴侶需要時犧牲自己的時間。關係是雙向的,若不願對關係做出任何調整,就更難以給出承諾了。
讀到這裡,若你心有所感,或你注意到自己的朋友或伴侶正為了以上的原因所困擾,請不要急著批判。這正是傾聽自己、傾聽他們的時候。了解過去的創傷,直面現在的行為,就可能改變未來。